國姓采風協會 文化耕耘的典範
【文/潘樵】在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國姓鄉一直被視為是文化的沙漠地帶,雖然緊鄰著埔里與草屯兩鎮,但是藝文人口及文化活動相對遜色許多,但是這種情形在民國88年的九二一地震後,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改變。
民國89年9月21日,在九二一地震屆滿一週年的那天,南投縣政府舉行社區大學的開學典禮,當時設置有3個分校,分別是南投、埔里及國姓。對於南投市及埔里鎮的民眾而言,類似社區大學的學習機會其實並不少,但是對於國姓鄉的居民來說,那可真是難得的機會及經驗,因為在過去,在國姓鄉少有研習班隊及藝文活動,所以社區大學的開辦,無疑是給當地民眾一個自我充實以及走出地震悲傷的機會。
當時,筆者應邀到國姓社大開設「國姓采風班」,帶領當地的民眾重新來認識自己的家鄉,而且在課程中我還特地安排一項家庭作業,那就是「拜訪土地公廟」,因為在地震前,我曾經在埔里帶領一個年輕的文史團隊完成埔里地區土地公廟的調查,而且還出版一本小書《大地深情》,我心裏想,如果可以如法泡製地來幫國姓鄉做點事情,那是值得努力的一種嘗試,但是想歸想,我當時並沒有抱著太大的期望,因為學員們畢竟都是生手,過去並沒有接觸過文史調查的相關工作。
但是就在學期即將結束時,學員們陸陸續續交出了他們的作業,大家都很認真地去訪查自已村子裏的土地公廟,同時寫文、拍照,而且內容多元詳實得令我驚喜,當時我感到十分意外!沒想到國姓鄉的土地公廟竟然如此豐富精彩。有一間土地公廟裏的神像是金面的少年兄。有間土地公廟裏的神像在地震前一直流淚示警。有間土地公廟裏竟然同時供奉三尊土地公。而且類似這些特殊、有趣的土地公廟持續地被學員們發掘出來。
看見他們努力的成果,於是讓我也想幫他們出版一本專刊,讓而這樣的念頭後來也得到學員們的熱烈支持,於是大家分工合作,有人出資募款,有人打字校稿,於是國姓鄉第一本文史著作《斯土有情》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順利完成,而且事後還選定某位學員的住家庭院舉辦戶外新書發表會,大家顯得興高采烈,歡喜非常。
出版《斯土有情》國姓鄉土地公廟專刊之後,學員們為了凝聚彼此的力量,避免因為結業後而不了了之,於是有人提議要成立文史團隊,打算要以實際的行動來替國姓鄉的文化工作盡點心力,於是經過討論、籌備與開會,國姓鄉第一個文化團體「南投縣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終於在鄉民們的期盼中於民國90年6月2日正式成立。
過去,國姓鄉一直沒有人在地方上進行所謂的文史工作,因此諸多珍貴的地方史料就這樣隨著歲月煙滅或是被人冷落,因此國姓采風班的學員懷著一股初生之犢的熱情與勇氣,從學習轉而付出,從陌生進而投入,積極地成立文史采風協會之後,不但給自己一個機會,也給家鄉一個可能,對於未來,他們有著極大的文化夢想。
因此,成立「南投縣國姓鄉文史采風協會」之後,大夥隨即馬不停蹄地進行各種計畫,同時還接下「國姓報導」的編務工作,另外還成立國姓社教站及攝影俱樂部,展現出十分旺盛的企圖心,於是接下來的十餘年間,文史采風協會在歷任理事長魏永春、簡永龍、何治朗、陳澤芳及林一曦的帶領下,不但會務蒸蒸日上,而且還繳出一張十分亮麗的成績單,除了接辦各種文化活動之外,還出版《護國佑民》《國姓舊地名初探》《國姓采風》《客家與水鹿》《國姓報導百期合訂本》《耆老訪談光碟》等著作,今年還將出版《國姓照相簿》一書,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文史著作都是集眾人的力量所完成,以一種群策群力的模式在進行,身為他們的指導老師我深感驕傲,而且覺得與有榮焉。
以「國姓報導」為例,除了發行人與總編輯之外,各版面都還有負責人,擔任寫稿及邀稿的工作,至於美編也不假他人之手,由會員彭雙輝自行編排,甚至付印前的校稿也有專人處理,大家各有所司,十幾年來合作無間,讓國姓報導至今已經出版一百多期,成為南投縣內歷史最久的社區報之一,而這樣的成就不但讓人意外,而且也讓人佩服。
因此,儘管國姓鄉目前的藝文人口及文化活動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國姓文史采風協會所展現出來的企圖心和活力,與埔里、草屯兩地的文化團體相比較,完全不遑多讓,甚至還有可能成為一種典範,一種偏鄉部落在耕耘文化時的借鏡。(2013.08.10)
映像日月2012募款慈善音樂會
時間:2012年7月26日(星期四)晚上19:00
地點:埔里基督教醫院921紀念堂平安樓7F
長笛/短笛/中音演奏家:謝志偉
鋼琴演奏家:卓卿為、長笛演奏家:廖瑋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