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社區豐年祭 鬥陣來認識噶哈巫文化

大埔里生活網─噶哈巫族是埔里多元族群其中一支,他們的語言、服裝、習俗有自身的特色。(柏原祥攝)噶哈巫族是埔里多元族群其中一支,他們的語言、服裝、習俗有自身的特色。(柏原祥攝)

 

埔里守城社區豐年祭即將在十七日展開,大埔里生活網特別取得噶哈巫青年Bauke Pan(漢名潘正浩)的授權,連載他一系列的研究、觀察與發現,希望更多鄉親認識噶哈巫寶貴的文化資產,而共同生活在埔里盆地的鄉親們,十七日大家不妨到守城社區走走看看喔!

 

 文/Bauke Pan

【噶哈巫族(Kaxabu)】簡介

  Kaxabu族與眾多平埔族群一樣同為台灣的原住民族群,原本生活在今日豐原以東的淺山地區(現今新社.石岡.東勢一帶)。東與泰雅族相接、西與巴宰族為鄰。雖然19世紀後在日本殖民勢力的脈絡下被歸為巴宰族的亞族,但噶哈巫族人多保有強烈我族認同,自稱為「Kaxabu」且認為無論語言、文化、歷史情感及起源神話,都與巴宰族有所差異。

  由於種種的歷史因素,噶哈巫族不願被漢化,不願受清朝統治及利用,於是族人陸陸續續離開原鄉,遷徙進入埔里並建立四個主要部落牛眠山(Baisia)、守城份(Suwanlukus)、大湳(Kalexut)與蜈蚣崙(Tauving)。

  在埔里地區噶哈巫族被漢人笑稱「四庄番」,而後卻變成本族自以為傲的自稱,正因為承襲祖先驍勇善戰的精神,日治時期多為隘勇軍,能與鄰近的泰雅族及賽德克族抗衡,故埔里也流傳一句話"四庄正是番"。

  噶哈巫族至今仍保留語言、文化及自我認同的族群,並成立噶哈巫文教協會積極傳承噶哈巫文化。即使如此,由於政治利益等種種因素,噶哈巫族仍無法成為中華民國政府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

大埔里生活網─噶哈巫族保存自身的語言與文化,但長久未被官方所認可。(柏原祥攝)噶哈巫族保存自身的語言與文化,但長久未被官方所認可。(柏原祥攝)

 

  【噶哈巫起源傳說】

  根據守城份部落口傳歷史,據說在南洋有一個溫暖快樂的家庭,父母子三人同住。一天,兒子阿沐(A-Buk)攜帶佩刀、背弓向父母告別欲上山打獵......

  但上山後飛禽走獸卻毫無蹤影,打不到獵物,且害怕獨身一人會遭受猛獸攻擊,因此阿沐便往海邊去,想抓看看有沒有魚,沒想到卻讓阿沐瞧見有隻海龜正在沙灘上下蛋,阿沐開心的想,沒有獵物還好有這些龜蛋可以撿拾孝敬父母,阿沐檢取了一些蛋,正當海龜正要產下最後一顆蛋時,他趕忙伸手想接取尚未落下的鮮蛋,此時,大海龜因為受到驚嚇而急速的將蛋縮回腹內,不料阿沐的手也隨之夾進去,被大海龜硬生生的拖入海中。

  不知過了多久,阿沐緩緩的甦醒,他張眼一瞧見到自己身處一個陌生的島嶼,四周皆無人煙,阿沐覺得驚慌又孤單,便站起身往島上的內陸走去,想找點可以解飢止渴的果實,順便看看這個島上有沒有其他人居住!幸運的阿沐果然在森林裡面看到有人行走過的足跡,於是他便沿著腳印前行,又見到未熄的火堆,看見遠方有炊煙升起,阿沐喜出望外,他也才覺得放心,因為這個島嶼有人居住,就這樣和島內的人一起生活。

  據說這位遠祖來到的就是台灣北部的淡水(一說艋舺),並過著游獵生活,也曾生活於桃園大溪及新竹一帶,而後不斷遷徙南下,抵達中部地區,當時該平原地區已有巴宰族居住,不得已遷壢西坪一帶山區,慢慢擴張領域至豐原東半部、石岡、新社與東勢一帶,並與泰雅人(尤其是白毛社)密切通婚。 (待續)

相關連結:

噶哈巫語全球資訊網  噶哈巫傳統文化豐年祭活動網頁

 

相關影音 眉溪四庄過番年

 

 

Pulife.tw

〈本網站最佳螢幕解析寬度為1,024 像素,建議使用 Google Chrome 或 Internet Explorer 9.0 以上版本的瀏覽器〉

大埔里生活網:埔里、仁愛、國姓、魚池~大埔里生活圈入口網站 Copyright © 2013-2017 白馬文創有限公司. Designed by  WHCC

 

白馬文創有限公司│網站建置│平面設計│廣告印刷│美術編輯│文化出版│專案企劃│地址:54551南投縣埔里鎮中山路三段24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