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小鎮的在地女神-「天水夫人」
【特約記者蔡佳倫埔里報導】全台各地有許多稱為「義女廟」的廟祠,但是唯一供奉「天水夫人」的「義女廟」就只位於埔里鎮隆生路上,他的故事你有聽過嗎?
「天水夫人」本姓何名翠巒,是在地的平埔族人,因嫁與漢人杜天水為妻,遂鄉親皆稱之為「天水嬸」。清乾隆年間,天水夫婦倆經營「鹿港擔埔社」的貿易生意,由鹿港挑運貨品進入埔里與原住民易貨。其時,漢人與平埔族人常常發生衝突,天水嬸為人和藹好義、又通曉漢番族語,經常擔任各族間的調解人,因此受到許多族人的信賴。
故事發生在乾隆卅四年(1770年),一如往常地,天水嬸與商隊從鹿港運送洋火、食鹽、什貨進入埔里。回程中,商隊探聽消息得知,若順著南烘溪至草鞋墩(現在的中潭公路),會比原經水里集集到草鞋墩的道路更為省時,因此商隊決定改變挑運的路線。
決定更改路線後,天水嬸等九人商隊剛走出埔里,便遭遇從未接觸過的平埔族圍困。天水嬸極力排解誤會:向對方說明隊伍是為行商而路經此地,並非到此搶奪地盤。最後,平埔族人雖表示願意與商隊締結貿易合約,但又怕商隊有詐,欲扣留一人為質,始願意放行。天水嬸為平息爭端,便自願充當人質,雙方遂以其生命做為擔保,約定隔次月圓之時必須運達貨品。
不料,約定的月圓之夜,眾人因不熟悉路況,誤闖北港溪導致延誤時日,部分平埔族人以為遭漢人戲騙,一怒之下,遂砍下天水嬸頭顱!
十七日,當商隊抵達部落時,平埔族人方知誤殺天水嬸,全族懊悔不已,漢番兩族皆悲痛難當。
為感念天水嬸的犧牲,愧疚的平埔部落逐漸接納漢人,貿易通商之外,也開始願與漢人通婚、開墾共享,從此埔里漸變為一漢番同化、和平相處的地域。
民國三年,地方仕紳羅金水夜夢天水夫人,遂奉其為拓荒埔里之開基始祖,並且建廟奉祀。
套用一句德蕾莎修女說的話:或許他走得,正是時候。
當時台灣社會正處於漢番共處的矛盾之下,埔里地區因地緣關係,兩者間的衝突自不在話下。原本再多的人為努力也達不到的和平,是天水夫人用她轟轟烈烈的犧牲震驚了各族,透過這種精神式的感召,祂給了人們必須維護和平的理由。自始,祂不僅成為一篇傳奇,也成就了後世信仰的能量。
即使百年過去了,鄉親還是習慣稱呼他為天水嬸,而非正名後的天水夫人,因為他們相信溫柔的天水嬸就像鄰家大嬸一般,常伴埔里,一如當年。於是原本只有三塊石板的小祠,透過有心信眾的手,一年一年逐漸被修成了現今堂皇的廟宇。
雖不同於大廟的神祇功在斬妖除魔,但天水夫人就如同她在世一般,樂於幫助鄉民解決生活上的大小困難。現年九十多歲的平埔族阿嬤,即使未曾遇過在世的天水嬸,但每當提及天水嬸給予過的幫助,仍會感激的流下眼淚。在義女廟服務多年的管理員-黃俊穎說:早些年前是農具不見了、或者祈求豐收的,後來是有想找工作的、還有埔里子弟北上開工廠來求客源的...。後來都有回來還願,感激天水嬸有求必應。上個月天水嬸還找到了失竊一個月的廂型車哩!
管理員並表示:為了照顧更多的鄉親,天水夫人有筊指示,從今年開始要增加更多祈福燈的名額,除了原本廊下的空間,預計開放廟埕懸掛燈籠。
義女廟資訊:每年農曆七月二十日為聖誕千秋,皆有舉辦普渡大會。
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為鎮座紀念日。
地址:南投縣埔里鎮同聲里隆生路9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