埤圳守護論壇在籃城 找回圳溝滋養農村的能量
【柏原祥/埔里報導】2013台灣民間埤圳守護論壇,在埔里鎮籃城活動中心舉行,與會學者專家提及,埔里地區水圳文化正在流失,水圳生態受到衝擊,如何讓埔里鎮水圳活化,橫向整合水利、水質、文化資產等平台,是關係埔里鎮未來鄉村風貌相當重要的課題。
埔里鎮早在清朝道光六年隨著先民的步伐,陸續興建南烘圳、珠子山圳、茄苳腳圳、守城份圳等十二圳,奠定埔里地區農業基礎,耆老指出,埔里早期圳溝裡有苦花、石賓、虎魚、鯽魚、蝦、蟹、鱸鰻,入夜後螢火蟲飄移,青蛙吟唱。小孩在圳溝裡玩水,婦人洗衣,水圳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
與會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兼任講師黃美英指出,埔里圳道隨著農業變遷,受到嚴重的干擾,最大的問題是灌排沒有分離,家庭污水與灌溉用水不分,圳水污染,成了臭水溝,甚至農作也遭到衝擊;第二嚴重問題是水泥化,過去圳溝壁面以卵石堆疊,水生植物得以附生,魚蝦也有空隙繁殖或躲避天敵,水泥化讓魚蝦幾乎無生存的空間。
黃美英以守城份圳空間改善成功案例說明,水圳其實承載著村落共同的記憶,也是孩童最親近的戲水空間,只要好好把水圳環境生態做好,再與社區公共空間結合,將能把圳溝的常民記憶找回來。像位於守城噶哈巫文物館的大樹下空間,讓水圳繞著村民交誼的處所,也是孩子玩樂的天堂,這樣的經驗如果複製到埔里各個水圳,傳統農村和樂的面貌,將能夠慢慢回復。
黃美英強調,水有源頭、樹有根本,緬懷祖先立圳的心血、感念清澈的溪流,共同關懷家園大地。(2014.01.10)